分享阅读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 Holdaway 二十世纪 60 年代提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分享阅读走入了中国。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主任舒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阅读学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组,与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儿童早期阅读和分享阅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本学期我园基于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好等原因引进了这一项目的研究。11月8号,我园戚敏燕、奚静、金燕三位老师参加了南京奕阳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分享阅读”中期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两个教学活动展开:大班《乌鸦的窝》、小班《我喜欢跳》,与会者在一起分享活动后,针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展开了研讨,北京奕阳教育研究院的宋老师进行了点评,宋老师围绕教学原理、教学目的对活动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分享阅读三阶段实施步骤:一、口语表达,联接与建构。重在了解幼儿已有知识经验、表达状况。二、书面语言,阅读与反思,重在引导幼儿理解画面内涵。三、总结分享,拓展与创造。鼓励幼儿尝试运用、想象发挥。此外,宋老师还根据年龄段语言发展目标,归纳了指导要点。
此次培训是一场及时雨,给我园的教学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分享阅读与其他阅读方式区别在于: 1.分享阅读活动的目的十分清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2.分享阅读活动注重轻松、愉快亲密气氛的创设,让幼儿享受亲情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3.分享阅读活动强调从共同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过程,真正体现家园的教育互动性和师生的教育互动性。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园将进一步更新理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