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叶而“行”
小一班 王丽 刘艳莉
课程起缘
秋天是一个树叶飘落的季节。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幼儿园树上的叶子都飘落下来了,非常美丽。他们捡起地上的树叶,一个个跑到老师身边,说道:“老师,快看,这树叶长长的,像小船。这片树叶像爱心一样。这片叶子是椭圆的,这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我要把小树叶放在你的衣服口袋,我们把它带回去吧......”大家争先恐后的讨论起来,这样一场树叶讨论会就此开始。
一、课程建构
带着叶子我们从大讨论开始。
(一)“叶子”问题大讨论
问题梳理 | 幼儿的回答 | 幼儿的经验 |
你喜欢树叶吗? | 喜欢 | 对树叶产生兴趣 |
为什么喜欢树叶? | 1.树叶会跳舞,转呀转 2.树叶黄黄的很漂亮 3.我觉得小树叶很可爱 4.树叶摇一摇可以扇风,树叶还能挡太阳 | 唤起孩子已有经验,他们对树叶的颜色、树叶飘落下来的姿态、树叶的用途都有所关注。 |
你在哪里见过树叶? | 幼儿园里、公园里、我家楼下、马路上、小区里 | 树叶是很好找到的资源与孩子的生活有很多的联结,很容易被观察到。 |
你见过的树叶是什么样的? | 1.黄色的,红色的,还有绿色的 2.我见过的树叶是摸上去毛毛的,边上有牙齿的 | 对树叶的颜色、形状有所关注 |
说到树叶你想到了什么? | 1. 我想到了画画 2. 我和妈妈看的书上也有小树叶 3. 树叶是大树妈妈的孩子 4. 把书叶带回家,放起来天天去看看它 5. 我想去捡更多的树叶 6. 我想把树叶带回家给妈妈也看看 | 有用树叶画画创作的经历,也有看过树叶相关的故事,想要把树叶带回家,收藏起来时时看到它。 |
问题梳理 | 教师的回答 | 教师的经验 |
关于树叶你想到了什么? | 王老师:树叶是秋天最大的特点,孩子通过树叶的变化感知秋天到来。想到树叶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树叶的活动,如美术创作《树叶贴画》《树叶拓印》《树叶变变变》语言活动《树叶小路》《树叶跳舞》音乐活动《小树叶》《逛公园》数学活动《树叶找家》《树叶比大小》等等。我们可以对接当下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与适宜的课程支持。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树叶,秋天的树叶太多彩了。 刘老师:我也喜欢树叶,小时候经常去捡树叶玩,还会把树叶夹书里,夹过的树叶会散发特别的树叶香。但对于课程的开展我经验不多,但还是特别想尝试一下。和孩子一起与树叶对话一起探究。 | 王老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除去个人的喜好外,她开展过很多树叶的活动,对教学的敏感性比较高,对孩子的年龄特点非常清楚。从树叶入手,发掘了很多关于树叶的教育价值。认为这个探究活动可以开展。 刘老师入职不久,对教育活动充满好奇,热情。虽经验不足,但非常乐意带着孩子一起探索。 |
(二)预设与观察同步进行
1.对接《指南》梳理,从五个领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领域 | 目标 | 可能开展的活动 |
健康 | 1. 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2.能用笔涂涂画画。 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 树叶跳跳跳 杀死树叶虫 |
语言 | 1. 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2.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 3.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歌谣。 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4.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 树叶跳舞 会响的小路 一封树叶信 小树叶 |
社会 | 1.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 2.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3.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 探索:树叶的颜色 比较:绿叶与枯叶 |
科学 | 1.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想象感兴趣。 2.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3.对感兴趣的事情能仔细观察,发现共明显特征。 4.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究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5.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 6.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7.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切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8.能用数词描沭事物或动作。 | 探索:树叶的颜色 比较:绿叶与枯叶 树叶找妈妈 树叶比大小 树叶分类 树叶排队 |
艺术 | 1.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2.能跟随熟悉的音乐做身体动作。 3.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 | 树叶拓印 树叶粘贴画 树叶跳舞 树叶小人 |
2.制定逐日计划,将小树叶活动融入成圈活动、区角游戏中去。
常州经开区宋剑湖幼儿园小一班第 八 周计表
教师: 王丽 刘艳莉
一日活动各环节支持幼儿生活与游戏,需关注的问题: 上周我们的小朋友已经可以稳定情绪,快乐游戏,对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也有所了解。我们组织孩子开展区域活动,孩子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由游戏。本周我们将重点和孩子商量制定进区规则,合理安排区域人数,孩子们能自取材料,结束后能将材料整理并送回家。 1.秋天来了,幼儿园里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去找一找。 2.秋天到了,小树叶落下来了,小树叶长得都一样吗? 3.你之前见过树叶吗?听过关于树叶的故事吗? |
地点 | 内容 | 环境与材料(本周增设与替换的材料) |
室内 | 美工区 | 本周提供的艺术作品:秋天的画 1. 幼儿园收集的各种树叶、植物。 2. 投放绘本《会跳舞的树叶》。 3. 树叶和绘画结合的作品欣赏。 4. 工具类新增彩色水彩笔,各种海绵印章。 |
科学区 | 用放大镜观察树叶,发现小树叶的秘密。 |
阅读区 | 本周提供的绘本: 1. 提供绘本故事《会跳舞的树叶》图书、听故事二维码孩子可以扫码听故事。 2. 将美工区的树叶作品投放在阅读区,说说小树叶在跳什么舞。 |
娃娃家 | 收集娃娃家玩具材料补充进游戏,根据孩子喜欢的烧饭游戏拍下活动照片,贴的网片上。我做爸爸你做妈妈,我们一起照顾宝宝。 |
建构区 | 创设小动物幼儿园情境,将积木单一围合的技能张贴在墙上。 |
室外 | 本周提供的音乐(园区与局部): 增加小动物头饰,创设动物跳跳的游戏情境,孩子们尝试夹球往前跳。 |
集体分享 | 话题与内容: 1. 我们把小树叶请进教室,你可以把它放进你的画里面吗? 2. 在建构区,你给小动物造的家是什么样的?你还可以用不一样的积木给它搭建家吗? 3. 玩区角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 4. 区域游戏中的音乐有什么作用?听到不同的音乐你知道要做什么吗? 5. 玩具宝宝的家在哪里?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最快找到玩具的家? |
幼儿经验 建构分析 | 上周我们尝试了区域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基本知道区域里的材料怎么玩。看到厨房工具就会拿着开始做饭,选择烧饭的孩子人数最多,说明他们非常感兴趣。因为没有进区规则导致人数过多,造成拥挤,孩子在面对同一件玩具时产生了争吵。所以要建立进区规则,孩子间的交往也有待提高。在阅读区域,孩子进区后会主动脱鞋,打开书,但看着就不感兴趣了,对画面没有关注没有讲述,只是翻书,换书。利用晨间游戏孩子可以了解一下看书的步骤,我们也可以投放集体阅读中看过的图书在阅读区。 |
重点关注 的幼儿 | 1. 唐琳在区域游戏中跟别的孩子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行动大于语言,自己的需求不会通过语言去表达,所以关注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2. 樊津本吃饭习惯不好,吃着吃着就看是玩饭,满桌满地都是米粒。关注他的就餐习惯是否有改善。 |
3.打造班级环境,观察幼儿与树叶的互动,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
环境体现:
区域活动中的环境 | 美工区 | 1. 捡回来的树叶放进萝筐里 2. 树叶插在竹锣上做成树叶灯 3. 石榴和叶子垂挂做成吊饰 4. 芭蕉叶装饰在作品墙壁上 |
娃娃家 | 捡回来的树叶放进萝筐里 |
科学区 | 树叶、放大镜 |
柜子上 | 树叶画、树叶与秋天的果实(石榴、柿子)、空箩筐 |
家长资源 | 邀请家长带着幼儿收集小树叶,放在书里压干后带来。 | 孩子将收集的树叶和秋天的各种果实带来,丰富在柜子上的空箩筐里。 |
4.树叶带回教室,静静的观察孩子们与树叶的互动。
区域 | 幼儿的互动 | 材料的跟进 |
美工区 | 美工区的孩子进行颜料涂画后,把小树叶放在了上面,还会放上美工区其它材料:树枝、毛根、小棒子变成了美丽的树叶画。 | 1. 丰富材料:纽扣、毛线、木片、树枝、小石头、贝壳、小眼睛等 2. 投放树叶作品欣赏:树叶小人、拓印树叶、拼贴树叶(一周增加1个) |
娃娃家 | 孩子们会把小树叶放锅里炒一炒,做成美味的食物。 | 将自然物柿子、石榴、花生一并投放到娃娃家。 |
科学区 | 会用放大镜看看树叶,发现有的叶子上有洞洞,发现了树叶有叶脉。 | 可以给孩子提供些小树叶简笔画,让孩子尝试记录发现。 |
柜子上 | 孩子经过柜子时会用手摸一摸上面的东西,也会去摆弄一下。会把自己带来的树叶,果实放在空的篮子里。 | 将孩子带来的东西更好的呈现在班级环境中,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分散在各个区域中去。 |
三、生成有意思的学习故事
【幼儿园里找落叶】
幼儿园里藏着哪些树叶呢?孩子们带着期待,冲进百草园的怀抱。她们时而追逐,时而弯腰拾树叶,时而几个好朋友头碰头举着捡到的落叶手舞足蹈。
“老师你看,我捡到的树叶是彩色的,它有黄色和红色2种颜色。”
“我的树叶像一把扇子,我能用它来煽风”
“我的树叶像小船,我的像奥特曼。”
“我捡到一片很大很大的树叶。”
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多姿多彩的树叶成了孩子们的游戏材料。有些树叶比较小,有些树叶比较大,有的人只捡了一片树叶,有的人手上抓了很多的树叶就成了孩子们新的关注点。
问题一:我和你,谁捡到的树叶比较大?
“老师快看,我的树叶一定是最大的。”
“我的树叶才是最大的。”
到底谁的树叶比较大呢?经过讨论,大家决定把自己的树叶和同伴的树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囡囡和诗诗的广玉兰树叶排在一起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指着囡囡的树叶说:这片树叶最大!
两片广玉兰树叶放在一起比较,大小非常明显。
问题:
“咦?这两片叶子排好队后,好像差不多大,这可怎么比呢?”
孩子们都陷入了苦恼之中。
“我们把这两片树叶叠在一起,能露出来的树叶是大树叶吗?”
藏起来的是小树叶,露出来的就是大树叶。
新的办法出现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实施起来,将两片树叶“头碰头,脚碰脚”叠在一起,安安的树叶明显露出了边边,谁的树叶比较大,答案终于出现了。
知道了比大小的两种方法,孩子们的兴趣更加高涨了,三三两两地结伴在中庭互相比较起捡到的树叶大小。
回到教室,区角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用重叠的办法在阅读区比了书的大小,在娃娃区比了盘子的大小,在吃水果的时候还比了水果的大小。
问题二:我和你,谁捡到的树叶比较多?
“一、二、五......”
“一、二、四......”
循着孩子们那稚嫩而零乱的数数声走过去,原来是彤彤和悦悦在数自己捡到的树叶有几片。
我捡起身边的几片落叶,用正确而响亮的声音引导着孩子们:
“ 一、二、三、四、五。”
彤彤和悦悦的数数声逐渐变得有序多了,越来越多的幼儿加入了树叶比多少的队伍,小心翼翼地将树叶摆放在地面,一片一片认真的数着。
可是,孩子们捡到的树叶很多很多,有些小朋友的数数也不是很准确,而且不能正确地辨认数出来的数字大小。这可怎么办?小朋友们热火朝天地各自说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孩子们一致决定通过你放一片树叶我摆一片树叶,最后谁的手上还有多余树叶的方法判断谁捡到的树叶比较多。
回到教室,比大小和数数的活动还在继续。一一小朋友指着盒子里的毛豆说:“这是大毛豆,这是小毛豆。”我和一一一起把毛豆贴在相框上展示在柜子上。过了几天发现柜子上多了大树叶小树叶,大石榴小石榴,大花生小花生。另一个 柜子上摆放的三个石榴旁边多了三个橘子,三颗枣,三个苹果,三块积木,三朵花,三支笔。
靠近午睡室的一个柜子旁安安从口袋里掏出很多个无花果果实,果实很多安安一边拿一边给无花果排队,排成很长的队伍。我问安安你带来了多少无花果?安安开始数起来“1,2,3,5,7,9”一旁的悦悦看见了说你数得不对是“1,2,3,4······”悦悦一口气数到了11。安安也跟着数起来,悦悦数的快安安跟着,悦悦在教安安数数。接着她们两个还把柜子上的其他水果也排好队。数了石榴柿子的数量,还数了玩具柜里小手抓起来积木的数量。
问题三:这么多树叶落下来,飘的到处都是,它们会不会想大树妈妈?
孩子们拿着手上的树叶,皱起眉头,“学校里的树妈妈太多啦,我们怎么才能帮树叶宝宝找到妈妈呢?”
“我知道,飘下来的树宝宝应该就在树妈妈的附近,如果树妈妈身上的树叶和我们捡到的树叶长得一样,树宝宝就能找到妈妈啦。”
听了阳阳的办法,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树叶宝宝寻亲记的开始啦。宽宽大大光滑的叶子铺满了绿色的草坪,舟舟兴奋地指着广玉兰树大声地说道“你们看你们看,这几棵树上的叶子和地上的树叶一模一样,都是宽宽大大的那一定就是它的妈妈。”
小朋友们一窝蜂地聚了过去,拿着落下来的树叶认真地比较。
就这样孩子们帮香樟树叶、银杏树叶、枇杷树叶、杨梅树叶、枫叶都找了它们的妈妈,还知道了树妈妈好听的名字。
回到教室,孩子们还沉浸在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情境中,担心着树宝宝离开妈妈后怎么样,孩子们有的说树叶宝宝还会长出来的。有的说我想把树叶宝宝带回来保护它,并告诉树妈妈不要担心它的孩子。于是我们开展了给大树妈妈写信的活动,将带回来的小树叶放进信里,写下想要对大树妈妈说的话。
问题四:孩子们发现树下飘落的好多叶子已经变得又黄又枯,而树上长着的叶子很多都还是绿油油的。这是为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因为天气变冷了。”
“树叶宝宝离开妈妈太伤心了,所以颜色就变了。”
“风太大了,把树叶宝宝的颜色吹跑了。”
“变黄的树叶是被太阳晒干的。”
小小的人儿眨着明亮的大眼睛,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原来是因为在秋风婆婆的吹拂下,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的怀抱,就会从绿色变成黄色,最后慢慢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枯叶”。
那枯叶和绿叶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去找秘密吧。
绿叶软软的,枯叶干干的。
绿叶折不断,枯叶一捏就碎了。
绿叶有好闻的树叶味,枯叶闻不出来。
踩在绿叶上没有声音,踩在枯叶上会发出“嚓嚓嚓”的声音。
孩子们将自己捡到的绿叶和枯叶带回班级,他们通过触摸、掰扯、鼻子闻、脚踩的方法感知比较着绿叶与枯叶的不同,还找来教室里的一些工具,结合讲解的实验步骤,有的用小石头捣一捣绿叶,有的用胶棒锤一锤枯叶来验证我们的结论。
问题五:叶子上的颜色被我敲出来,怎样才能提取叶子的颜色呢?
孩子们在上一个问题中用石头去捣绿叶,发现石头上留下了绿色,孩子说那是树叶的颜色,树叶还有红色,黄色,咖色,我们能不能把这些颜色都提取出来呢?
孩子们开始了大讨论:
既然石头可以那找石头一样坚固的东西就能把颜色敲出来。
水可不可以把颜色洗出来呢?
四、活动开展的意义
“叶子”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在孩子的发现与对话中,教师捕捉兴趣,了解需求,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里,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我们以儿童的真实需求为起点,支持儿童的兴趣,学会从儿童视角出发,在一次次的游戏与探索中,教师提供适宜的材料帮助孩子在课程中自主学习与发展,在分享中提升幼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