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班本课程案例:学做小学生——我会合作
宋剑湖幼儿园 吴雅媛 王浩瀚
课程背景:
六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面临着毕业进入小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对老师而言,面临的则是如何为孩子解除疑虑,如何满足孩子热切的期望,并从身心发展方面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度过。
对孩子而言,小学是一个陌生而富有诱惑力的地方,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新的同伴,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的未知数,那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平稳度过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呢?我们将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做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增强孩子们升小学的意愿。
第一次:
课程资源:
1. 园所资源:与宋剑湖小学一墙之隔,方便孩子进入小学,开展各类幼小衔接活动。
2. 家长资源:班级部分孩子是二胎,可以从家中的哥哥、姐姐处了解关于小学生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本主题的视频、网页等资料。
老师思考: 幼小衔接的课程,我们往往会想到小学的资源,比如带着孩子去参观小学,走进课堂,体验小学生的户外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身心上感受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那幼儿园又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在以往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中,我们会增加劳动教育:擦桌椅、户外器材的清洗等。如今,我们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的课程,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照顾、观察记录、整理小景等,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资源,我们要将这些资源梳理,整合,转变成幼小衔接可利用的。 |
第二次:
课程资源:
1. 园所资源:
(1)与宋剑湖小学一墙之隔,方便孩子进入小学,开展各类幼小衔接活动。
(2)利用种植小景处的资源,开展一系列活动:劳动:整理小景、学习:观察记录。
2. 家长资源:
(1)班级部分孩子是二胎,可以从家中的哥哥、姐姐处了解关于小学生的相关内容。
(2)每周布置小任务,家长拍摄孩子完成情况。
3.网络资源:可以收集一些关于本主题的视频、网页等资料。
课程目标:
1.知道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解小学生活,并充满向往,有升入小学的意愿。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对自身的优缺点有较正确的评价,知道应如何努力,争取进步。
4.知道在学习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能正确对待困难,并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困难一定能被克服。
5.学会分工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6.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7.能围绕话题进行谈话,会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程线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老师思考: 从孩子进入大班开始,就会开展各种关于幼小衔接的活动,为幼小衔接的四大准备: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做好各种铺垫。但是我们发现在活动中,即使进入大班后,同伴之间出现的矛盾、发生争执、告状等行为屡屡发生,而且从小学老师处也了解到以下情况:1.孩子们的告状意识特别强,稍有矛盾,立即告诉老师,不会想着自己去解决。2.任务意识比较薄弱,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完成,第二天补做。3.家长依赖性较强,等着父母帮自己完成任务。所以在最后一个月的幼小衔接活动中,我们将社会准备作为重点,其中社会准备中的的交往以及任务意识将列为两条线索,我们根据两条线索,结合孩子们的情况开展相关活动。合作方面将从游戏入手,着重观察孩子之间的相处:(1)发生矛盾了怎么办?(2)意见不统一如何处理?(3)没有人和你一起玩,怎么办……在完成任务这条线索我们将从劳动和学习两方面入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提升孩子能力的发展。 |
环境创设:
1. 班级角落布置诱导区,摆放小学里的物品:书包、课本、文具、校服、学习工具书等。


2.收集有关小学的一些图片与资料,布置在图书区,创设小学课堂的情景,幼儿模仿小学集体活动。


3.创设问题墙:幼儿将心中对小学的疑惑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逐一解决。


课桌椅调整:


4.区域游戏:
类 别 | 游戏 名称 | 游戏目标 | 材料及数量 | 科学价值点 | 指导策略 |
建 构 区 | 宋剑 湖小 学 | 1. 愿意合作搭建,感受搭建完成的成就感。 2. 能够按照搭建计划,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小学的搭建。 3. 合理选择使用材料,运用围合、垒高、架空、对称等技巧搭建小学里的教学楼、操场等。 | 第一次: 基础类:单元积木 图片类:宋剑湖小学图 工具类:设计本、笔 第二次: 辅助类:乐高、雪花片、 纸筒、树枝、鹅卵石、仿 真花、仿真树叶。 第三次:自制小人 | 增进幼儿对小学的了解,促进幼儿树立初步的任务意识、责任意识。 | 1.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过程,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创意。 2. 关注幼儿综合发展,为幼儿敢于挑战的勇气点赞。 |
角色区 | 我是小老师 | 1. 在游戏活动中,能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有点。 2. 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 第一次:小黑板一块,小 椅子4张、铅笔用品若 干,记号笔2支,白纸若 干 第二次:红领巾2条、 第三次:笔画卡片,象形字卡片、拼音卡片 | 模仿小学课堂,感受小学学习的氛围。 | 观察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发生的过程,利用晨圈活动展开谈话活动。 |
生活区 | 我是小厨师 | 1. 学习与同伴友好协商、合作、尝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2. 会使用简单的厨房工具,进行烹饪活动。 | 第一次: 提供材料:食材:米饭、鸡蛋 工具:碗、盆、勺子、筷子、一次性手套、口罩 煎锅、刀板、刀 第二次: 提供材料:鸡蛋、黄瓜、胡萝卜 第三次:火腿、蘑菇酱 |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 1. 观察小厨师制作美食过程,鼓励他们将美食进行分享。 2. 请其他幼儿进行美食评价,提出新要求,厨师围绕新要求不断创新制作。 |
益智区 | 我是小学生 | 1. 了解小学生常用的学习工具。 2. 愿意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游戏。 | 第一次:魔幻地球:平板 第二次:魔方、数字华容道 第三次:小学书籍、书包 |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手眼协调及专注力。 | 肯定幼儿游戏的过程,并请游戏的幼儿进行分享,让更多的同伴参与到活动中。 |
关键性集体活动
第一周 | 第二周 | 第三周 |
综合:我要做小学生了 | 社会:参观小学 | 社会:我的小书包 |
语言:小猫钓鱼 | 综合:我的成长故事 | 音乐:毕业歌 |
体育:上学去 | 数学:数积木 | 综合:难忘的时光 |
数学:文具小超市 | 综合:老师谢谢您 | 语言:毕业诗 |
实践活动:小景里的故事 |
调整:
第一周 | 第二周 | 第三周 |
综合:大石头 | 语言:小猫钓鱼 | 音乐:毕业歌 |
体育:上学去 | 综合:我的成长故事 | 综合:难忘的时光 |
数学:文具小超市 | 社会:我的小书包 | 语言:毕业诗 |
社会:参观小学 | 数学:圆柱体 | 数学:数积木 |
实践活动:小景里的故事 |
以游戏为例的活动推进:

社会发展——户外游戏中的合作能力
在户外游戏中以往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与材料之间的活动,或者是个别几个孩子组合在一起与材料的活动。比如这两组照片,一组是几个小朋友合作玩划龙舟的游戏,另一组是两人为一组合作骑自行车。这两组的游戏过程,更多的是按照排队的顺序而进行的分组活动,孩子们没有选择同伴的机会,轮到谁,就是和谁一起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多的竞赛的意识,比谁先到达终点,孩子与孩子之间交流比较少,基本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少有矛盾出现。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的是孩子游戏的安全行为,秩序行为等。这种游戏的开展有助于孩子们的规则意识,知道做任何事都要学会排队等待。


另外两组照片,是没有材料提供的自主游戏。孩子们能自主选择游戏的种类以及同伴。我们发现孩子游戏的玩法是和他们的经验息息相关的的,刚开始出现的游戏基本都是追逐游戏,你追我赶。后来,我们在晨间集体游戏中,我们组织了抬花轿和小推车两组游戏后,他们立刻投入到新游戏状态中,在这两种游戏中,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同伴,自己选择场地,自己选择游戏种类。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情况:抬花轿的手如何摆放?三个人如何选择谁坐花轿?小推车游戏抬不动怎么办?手撑在地上有点疼怎么回事?这种游戏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他们之间有交流,当遇到问题时能结合自身经验来解决。所以在幼小衔接的活动推进中,我们更提倡这种类型的游戏开展。而指南中的社会领域方面也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毕竟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自主的时间会比较多,比如课间十分钟,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现在的放手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适应小学的课间活动,他们现在经历的、遇到的事、矛盾,都会成为他们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社会发展——室内区域游戏中的合作能力
大班的区域游戏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结伴游戏,他们会在游戏中交流,但谈起合作,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这种意识。我们看到的“合作”有的是同伴之间能力差异的体现,能力弱的幼儿观摩能力强幼儿的游戏。还有的是同伴之间一种“示弱”的表现,默不做声的幼儿在游戏时往往听从“话唠”幼儿的安排。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在区域中,到底如何提升呢?我们观察一段时间,发现班级里有两个思维能力特别活跃的幼儿,他们区域游戏的时候经常在一起,每次玩的游戏都是极具挑战的游戏,他们之间的配合非常“完美”,游戏时从来没有发生争执,特别是区域材料类别只有一种的时候,他们之间会等待,并且一个人在没办法完成的时候,另一个小朋友会主动接手去帮助,这种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的意义在于他们如何学会分工共同将一件事情高效完成。于是我们借助一些绘本故事,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感知了合作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有了分工的意识。于是在数学活动《圆柱体》中要求孩子两人一组共同制作圆柱体时,孩子们出现了有效的合作行为。我们在开展班本活动的时候要给予孩子们提升合作能力的机会,有意识的设置障碍,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们在解决困难的时候都得到能力提升。比如后期我们开展了关于值日生做什么、如何叠桌布的话题继续巩固孩子的合作意识。


以班本课程为例的活动推进:

课程实例:实践活动《梯子大改造》
前期思考:在去年春天的小景过了一个冬天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绿植都枯萎了。我们与去年的图片进行了对比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1.去年的芭蕉叶长得太茂密了,牵牛花都爬到了芭蕉叶上。2.星星花和牵牛花都绕在了一起。3.泥土太干。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种植前最主要解决什么呢?孩子们又实地进行了考察,发现了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通过目测,发现了距离、以及高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种植前先决定改造梯子。

第一次尝试:
在孩子们心目中,他们觉得将梯子组合起来变长就可以觉得牵牛花爬高的问题,于是他们分组后,都决定将两组梯子并排,用绳子绑起来。可想而至,最终的情况是失败的,怎么会失败呢?孩子们又进行了思考,并且在第一次捆绑梯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A:他们不让我绑,我一个人在旁边,很伤心。
B:没有绑梯子两边,所以断开了。
C:他们一直拿我们的材料,我们都不够了。
D:我不想和他一起做,他总是捣蛋,不听我的。
……

老师的思考:有冲突,有问题就是就是“好”事情,我们预设的关卡来了,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在这个活动中,就是让孩子们提高他们之间的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幼儿园领域关键经验于教育建议中社会方面提出的关键经验:幼儿敢于挑战自己,愿意尝试新的或有困难的事情。
于是我们借助绘本故事《大石头》,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感知了合作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有了分工的意识。一组里的成员,进行了分工,有负责拿工具的,有负责捆绑的,还有负责固定的,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合作意识,知道光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难题完成不了时,是需要集体的力量的。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那怎么解决梯子绑了之后又倒下了的问题呢?我们借助小木棍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了绑的问题原因了:两头接起来绑,中间是有缝隙的;合起来绑没有缝隙,贴得更紧。于是孩子们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尝试:
在第二次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选择的工具变化了,第一次是绳子,第二次选择了透明胶。因为在第一次捆绑中,他们认为看到了绳子绑了之后,松动了,所以选择用透明胶,觉得透明胶可能会更牢固一点。在捆绑得方式上结合了在教室里的实验,两头交错进行了捆绑。他们把梯子举起来的时候,梯子能够成功的立起来了,可是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架梯子太搞了,高过了围墙。这样的梯子放在这里合适吗?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A:梯子太高了,会容易倒下了的。
B:墙上面有玻璃,牵牛花要是怕上去会受伤的。
C:我们要把上面的那一段去掉。
D:锯掉了的话,那一段梯子太矮了……

老师的话:有了争议,就能推进活动的后续发展。孩子们已经在老师预埋的线索里走向了轨迹。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三次尝试。
第三次尝试: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孩子们决定这次将梯子锯断,最大化利用起来,在组合时,孩子们又进行了讨论:怎么组合更合适?梯子有长有短,孩子们通过组合比较,发现一个长的+一个短的合起来的高度时最适合墙面高度的。组合好后,我们开始了捆绑,在捆绑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选择透明胶,在捆绑的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问题:梯子之间的空的地方太大了,中间没有横档,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梯子在组合时,要将两架梯子连接的地方要重叠,减少横档的距离。这样梯子就能牢固。在一次次组合尝试中,我们最终将梯子改造成功。


老师的思考:在这次梯子改造的实践活动中,孩子学会了合作商量解决问题,他们遇到困难能做到不退缩,不放弃,而是努力去想办法去解决的这种学习品质值得我们成人去学习。但用透明胶绑的梯子真的牢固吗?遇到雨天,胶带会脱离吗?这个问题需要在后期的实践去证明,所以梯子的改造问题将会持续推进。
【老师的话】
合作是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同(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对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分配、分工合作,协调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皮亚杰认为交往合作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合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节能,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迫在眉梢的,也是幼儿将来“生存”于社会的基础。所以在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时刻抓住时机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并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并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时间,自主游戏的空间来促进幼儿之间自由的交往。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自制力等行为习惯。老师也需要及时肯定来鼓励幼儿,使他们逐步学会怎样与同伴更好的合作,逐步培养成顺应时代的全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