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班班本课程:雨水收集器
宋剑湖幼儿园 王丽 彭冰雪
一、课程背景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桃花红了,柳树绿了,小蝌蚪在河里游着,各种动植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幼儿会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浓浓春意,在活动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本主题中,通过观察、测量、讨论、饲养、种植、听故事等活动,教师将引导幼儿学会做气象记录,了解温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萌发幼儿积极参与探索、热爱大自然和热爱春天的情感。主题的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体验深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
二、课程资源
资源分析
资源类型
资源利用可开展的活动
校内资源
1. 幼儿园的树木、花草,园内的百草园,种植园地和小景。
2. 用于观察、种植、探究、记录的工具,如尺子、放大镜、镊子等。
1. 开展种植活动,幼儿参与种植和小景管理。
2. 春日写生,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写生和绘画创作。
校外
资源
周边有圩墩公园、宋剑湖湿地公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场馆,可以带孩子前往参观,欣赏周边的春景。
进行踏青和春游活动,感受和寻找春天。
家长资源
收集植物、小动物等。
1.邀请家长与幼儿一同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
2.利用周末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进行春游、野餐和远足等活动。
1.家长参与种植的管理。
2.联系家长,共同开展亲子踏青和春游活动。
三、课程目标
1.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活动中表现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主动、互助、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2.感知和发现春季气温、人们的活动、生物生长的变化等,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3.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学会用简图等方式记录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现象。
4.会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并能创造性地运用。
5.用连贯优美、活泼轻松的不同唱法表现四三拍歌曲的不同特点,体验通过探索学习歌曲的成功与快乐感。
6.积极参加郊游、种植活动,会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经验、经历和情感,提高讲述、绘画、表演等能力。
7.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能用多种方式创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发现与喜爱。
四、课程线索

五、环境创设
1.整体环境
室内环境
在班级环境中,设置春天的相关元素,营造春天氛围,体现班级主题活动。在墙面上设置幼儿互动墙,围绕春天的话题与幼儿展开讨论和创作,记录春天的美好和收获。
教室墙面、吊饰呈现春天相关的美术作品
2.区域内容
美工区
各类作画材料:笔、彩色纸、报纸、固体胶、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
各种自然材料:各种花卉、树枝、树叶等。
春天的花卉:能够利用彩泥、扭扭棒等材料制作出立体造型,并进行简单的装饰。
水墨绣球花:通过拓印、晕染等方法绘画水墨绣球花。
建构区
清水积木、麻将、纸杯、纸砖、罐子、瓶子。
太空计划:能够运用多种建构材料与同伴制定建构计划,创造性的表现出造型。
拼搭区
各种自然材料:鹅卵石、树枝、棉签、树叶、豆子、松果、莲蓬等。
其他材料:毛毡、小积木。
春天的动物:根据提供的对称图片,幼儿自主选择各种自然材料拼搭出对称的动物。
阅读区
故事盒子、绘本
记号笔、书签、白纸、油画棒、剪刀。
毕业名片:幼儿将自己名字和自己的挂饰相结合,设计属于自己的毕业名片。
今日播报:幼儿根据自己绘画的名片或者当日天气、新闻进行播报。
益智区
自然材料、棋盘、毛线、七巧板和其他游戏材料。
时钟棋:幼儿认识感知整点和半点,根据游戏规则完成相应的任务或挑战。
春日毛毯:幼儿根据图示步骤编织毛线,连接缝制毯子。
春天的故事:幼儿利用七巧板,拼搭春天的故事。
科探区
纸盒、杯子、吸管、水桶、塑料盒等。
雨水收集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制组合出雨水收集器。
风向标、底板、纸杯、吸管、铁丝、彩纸、剪刀等材料。
有趣的风向标:探索风向标的秘密,然后尝试自制风向标。
六、关键活动
1.美术《风筝》
2.科学《找春天》
3.音乐《柳树姑娘》
4.语言《春天的秘密》
七、课程故事:雨水收集器
01 不下雨以及浇水问题的提出
在小景上有两个空的大矿泉水桶,用于收集雨水。因为孩子们多年的种植经验知道如果用自来水直接浇灌,泥土容易结块,还会导致泥土的流失,于是雨水浇灌就成了植物的“营养水”。但天气原因给孩子们的浇灌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老师,这天怎么一直不下雨,我们小景的雨水收集器都收不到雨水”
“老师,因为没有雨水,我们也想过接自来水然后放置几天再去浇水,泥土还是容易变硬。”
“老师,我祈求快点下雨吧,我们的植物都要干死了。”
“老师,什么时候会下雨?不会一直一直都不下雨了吧!”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保持了教育的耐心与智慧。当班级中出现此类问题时,教师首先选择“等待”,观察这一事件是否会引起更多孩子的关注。
突然有一天,牛牛小朋友兴奋地说“马上就会下雨了”。小朋友们也很疑惑,“你不会是骗我们的吧”。牛牛说:“我奶奶说的,马上黄梅要到了,会下很多很多的雨。奶奶说那是雨季不信你们去问王老师。”
牛牛的话像一盏明灯,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讨论时,教师及时提问,引导孩子们展开深入探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忠实记录孩子们的想法,并适时总结,帮助孩子们回顾和迁移已有经验,梳理零散的经验碎片,使他们的思考更加系统化。
02 解决浇水问题的初步探索
梅雨季要来了也就意味着雨水会很多很多,如果光靠两个矿泉水桶也是接不了太多的水的。再说我们在幼儿园时我们可以浇水,周末或者放假,这小景即使是有雨水也是没有人浇的。这次讨论除了水收集的问题孩子们还梳理了平时照料中遗留且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对这些难题,孩子们开始积极思考解决方案。起初,他们提出了“可以摆满桶,等下雨可以接多一些,之后留着慢慢用。”“可以请保安叔叔帮忙”“节假日按学号轮流浇水”等方法,但这些方案很快被孩子们自己否决了。
在讨论陷入僵局时,王子义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浇水机器人!”这一提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灵感。他们开始热烈讨论自动浇水器的功能:要自己收集雨水,有计时器、警报器、充电口、电线……有的孩子甚至贴心地为机器人配备了一个充电宝。
为了实现更便捷的操作,他们还提出将遥控器升级为手机操作。这一系列想法不仅引发了对自动浇水器的进一步思考,也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教师反思:
王子义的提议让我既惊喜又担忧。惊喜的是孩子们能够从“人”的局限性出发,联想到“机器”的可能性;担忧的是,制作一个带有遥控、警报、计时器的自动装置似乎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然而,我决定暂时放下预设的困难,不打断孩子们的热情。或许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不仅提出了独到的设计,还展现了对蓄水、运水的前期经验。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讨论已经初步具备了思维导图的逻辑性。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刻,都充满了惊喜。
03 设计与制作:从想法到实践
孩子们的设计充满创意,他们根据生活经验,畅想并绘制出各种浇水器的设计图,每一个设计都有独特的亮点:
我们也上小红书上搜索了“雨水收集器”结合自动浇灌我们找到大家都中意的一款装置。
在讨论的基础上,孩子们决定将各种设计中的好点子融合,绘制出新的设计图,并开始收集所需材料:
“我们可能需要搜集许多塑料瓶。”
“我们需要一些长长的管子。”
“我们需要盛水用的塑料盒子。”
“我们还需要绿色的草地当作小景植物。”
在明确了所需材料后,孩子们分头行动,在家里和美工区里搜集各种可能用到的材料。
教师反思:
从设计图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能够将生活经验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这体现了他们绘画能力的提升。同时,孩子们独特的设计展现了他们创作能力的增强,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材料清单则让孩子们做事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便于后续材料的收集。
制作过程
1.从高到低
“从屋顶收集到小景浇灌从高到低我们要找不同高低的盒子”
“这个盒子用什么让它变高?用纸盒?还是用塑料盒子?”
“用来收集屋顶的雨水用什么材料合适?”
2.打孔
“我们要用螺丝钉给塑料盒子钻孔。”
“哎呀,有点不太好钻呀!”
“可以用剪刀剪!”
“洞口太小吸管进不去”
3.连接与固定
“用管子连接,没有透明软管,吸管行不行?”
“吸管用哪一种?牛奶吸管还是五彩的饮料吸管?”
“用吸管的哪一段合适?”
“怎样才能洞口和吸管刚刚好?”
4.试一试,调整材料
“屋顶的盒子容易沾满水怎么办?”
“第二层的被子周围也会有很多漏水”
“绿草坪有了水漏不下去水就溢出来了怎样才能让水像被泥土吸收了一样?”
解决方法:
(1)屋顶小塑料盒子换成大塑料盒子
(2)柱子换成塑料泥工盒子,两个叠一起增加高度
(3)吸管太长修剪掉一部分
(4)假草坪反面搓洞就可以漏水下去了
教师反思:
整个浇水器制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解决问题。从材料选择到功能设计,从外形设计到内部结构,从制作到调整,孩子们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每一台看似简单的浇水器都凝聚了孩子们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还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
实验与改进
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几个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实践找到了解决方案:
问题一:怎么样控制水流或不流?
问题二:为什么水一开始流得很快后来流得断断续续?
问题三:屋顶蓄水池还有很多水可是流不下来了怎么办?
问题四:如何解决漏水的问题?
教师反思:
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通过挤压瓶身让水流出,用棉签和盖子控制水流速度,甚至联系生活中的支架设计改良浇水器。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雨器制作,激发起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沉浸在有趣的操作中,不断发现各种新的问题,我们的探究继续中……希望能将雨水收集器的经验迁移,在户外早日实现自动浇灌的愿望。